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旅游生活 >> 佛山市中心隐藏着千年古刹 历经沧桑 完好无损 学者解释原因

佛山市中心隐藏着千年古刹 历经沧桑 完好无损 学者解释原因

发布于:2021-02-05

佛山祠堂,即今天的佛山祠堂博物馆,是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与肇庆岳城龙牧寺、广州陈嘉寺并称岭南古建筑三宝。我没去过祠堂,也就是说我没去过佛山。祠堂最大的亮点是里面的三个雕塑和两个雕塑,即砖雕、木雕、石雕、陶塑和灰塑。绕着祠堂走,就像走进艺术的殿堂,可以用一步一步的惊喜来形容,让人眼花缭乱。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殿堂”。

佛山祠堂虽然离广州不远,我只去过五六次,但每次都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古建筑。感觉每次去都看不够,拍不够。这几年参加了旅游体验活动,总是会去祠堂看看。天气不好的时候,感觉拍出来的照片不够细腻深刻。

祠堂的历史传说

祠堂供奉的是北帝神,据说是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都会在他的掌控之下。由于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水灾较多,禅城人邀请北帝坐禅城。奇怪的是,从那以后禅城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广东人有靠水赚钱的想法,所以对北帝的崇拜就成了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民俗,其中蕴含着对人民好天气好平安的美好祝愿。

禅城人视祠堂为福庙。每个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禅城和珠三角的普通百姓都会聚集在祠堂里。他们崇拜祈祷,许下美好的愿望;他们反思忏悔,净化心灵。大家心里都觉得不到祠堂就不踏实。到了祠堂,心里就会有一种平衡。有了希望,生活才会有目标和动力。

为什么祠堂几千年后保存的这么好

祠堂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文革期间,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破“四旧”,其中的许多寺庙和珍贵文物都在大灾难中被毁。当时,外国红卫兵把禅城祠堂定为破坏目标。一天早上,一大群人突然手里拿着棍子向祠堂冲去。禅城红卫兵和普通百姓提前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祠堂门口,手拉手团结一心,用身体组成人墙,将祠堂救亡。当时参加保卫祠堂的人一提起就忍不住哭.太感人了。很多人被打得浑身是血,但没有人退缩。当时有一种信仰,认为不应该失去生命,永远不应该失去祠堂。

ews.gtimg.com/newsapp_bt/0/13134294478/1000">

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神州大地,庙宇无数,然而,能在人们心中占据如此地位的庙又能有几个,祖庙原来是无愧于这“万庙之祖”的称号的。

祖庙的建筑风格

一进景区大门,活灵活现的麒麟瑞兽站立在两旁,地上刻有一幅古代地图,上面明示了当时祖庙的位置,前方的是大型陶瓷壁画“双龙壁”,原由石湾陶塑艺人梁华甫等人合作制作的,可惜在文革期间已被摧毁,我们眼前所见的,是1981由石湾建陶厂重新烧制的,工艺之精巧,依然值得后人探究。景区总面积达2.75平方米,包括明清古建筑群、叶问堂、黄飞鸿纪念馆、孔庙、藏珍阁展览馆等,其中古建筑群作为景区的核心,必须放在重点看待,从南往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和庆真楼,布局巧妙,疏密有致。

佛山既然是粤剧的发源地,在祖庙这里也绝不能缺少戏台,其中万福台就是一个老戏台。以前,戏班每年都会重新组班,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定在祖庙的戏台上举行,戏台至今依然保留了唱戏的传统,前来看戏的老百姓络绎不绝,看得津津有味。

穿过灵应牌坊,前方一池碧水,名为锦香池,上面种有两颗九里香,生长得非常茂盛,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池中有一蛇龟像,已被列入文物。

所谓的祖庙三门,就是指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中间的三个拱门为灵应祠的大门。在三门屋脊上,有一条被誉为“花脊之王”的陶塑瓦脊,长达31.7米、高1.78米,是祖庙现存的六条瓦脊中规模最大的,正背面共塑有人物300个,题材以人物故事为主,例如“姜子牙封神”等,每一尊都精雕细琢,做到形神兼备。不难发现,这些陶瓷人物大多都是向前倾斜的,为的是方便人们欣赏。

走进前殿,你会发现两旁有很多漆朴神像,看似很沉重,实际上是空心的。殿中有一大型镂空木雕屏风,由三块大樟木雕刻而成,线条流畅,手艺精巧,是佛山木雕艺术中的典型作品。

正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北帝铜像,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多有水灾,而北帝是北方水神,佛山人便请北帝入庙供奉,自此之后,佛山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

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

祖庙是因为据祖庙工作人员介绍: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禅城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

但在明代,祖庙遭到破坏。明洪武五年,祖庙得到重建。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自此,祖庙初具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富裕的禅城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了首次大修。

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当时,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禅城当时手工最出名的石湾瓦也被放在了祖庙的屋脊上。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灵应祠大堂后面庆真楼的砖木结构改成了混泥土结构。据当时参加了修缮工作的梁诗裕先生说,当时动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禅城人的生活轨迹和祖庙紧密相连

有一次游祖庙时正好赶上一对新人在祖庙举行婚礼。新娘们坐着大红花轿,新郎手扶花轿跟着,八音锣鼓起奏、大头佛开路、大吟姐陪侍,在众人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进入祖庙,结婚典礼开始。他们先到万福台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牵手到灵应祠许愿,并一起到锦香池用银子齐掷石雕龟蛇祈福,到黄飞鸿纪念馆看舞狮表演,最后由主办方向新郎新娘赠万福之婚纪念匾。其间大批的观看者,这种仪式在祖庙屡见不鲜,很多新婚夫妇即使没有在祖庙里举行婚礼也必定要到祖庙门前合影。这给祖庙平添了许多浪漫的生活气息。

禅城的老人们则更离不开祖庙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子中弥漫开来……

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位老人说:人老了,祖庙就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怎么离得开呢。

标签: 佛山 万福 禅城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