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旅游生活 >> 寻找广州东山的小洋楼:一个富商和政治家在民国100年里共同生活的聚居地
寻找广州东山的小洋楼:一个富商和政治家在民国100年里共同生活的聚居地
春节期间,广州的天气格外好,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古树斑驳的树影,鸟鸣路静谧。中午漫步新河浦,洋楼古色古香,厚厚的红砖展现着昔日的辉煌。然而,当走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三大”会场附近时,前面的“隆隆声”被拆除到一半的外国建筑,真的让人感到非常担心。
清水,红砖,罗马柱廊,单门庭院.广州的小别墅和洋楼在哪里?很多人都知道,答案就在安静的东山口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
作家秦牧的老房子现在无人居住
据了解,民国时期,新河浦地区是华侨、富商、达官显贵的聚集地,几乎每一座别墅都有一个贵族家庭或达官显贵的故事。东山的别墅俗称“东山府”,尤其是新河浦地区。它们建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以住宅功能为主体。
在广州,有一句名言:“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东山是官宦人家的居所,西关是大商人的大本营。东方有钱人,西方有钱人,成了广州的一大文化景观。但从历史渊源来看,西关的繁荣可以追溯到明清,甚至更早,而东山的繁荣只是近百年的事情。
西风吹,东山满欧洲风情
在西关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东山还是一片丘陵起伏、乱草丛生的荒地。那么,东山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呢?怎么变成了官员聚居的地方?
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华侨纷纷回国避乱,在广州寻找落脚之处。但城里与西关,人烟稠密,早已针插难入。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城东。从1915年开始,美洲华侨黄葵石等人,在龟岗买了十几亩荒地,挖掘平整,开辟了龟岗一、二、三、四马路,分段出售,兴建房屋。龟岗的房子建起来后,其他华侨争相仿效,在后来的十年间,由华侨投资兴建的住宅区,遍布东山,1916年开辟了署前路;1918年开辟了启明大马路至四马路、合群一、二、三马路、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1920年开辟了美华路。街区道路网络渐次形成。
华侨兴建的房子,与西关的古老大屋、竹筒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欧美风格。他们按照自己在西方生活的习惯,按照在西方见惯的建筑形式,照搬到东山。保安街、烟墩路、新河浦、达道路、合群路、培正路、恤孤院路、启明路、均益路、庙前街、共和路、竹丝岗、农林上下路、百子路等地,分布着一幢幢出自华侨之手的西式建筑。无形中与西关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塑像
“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
提起东山,老广们总会想起“东山少爷”这个词。正所谓“有权有势住东山”,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住在东山小洋楼里的人,不是达官显贵,便是颇有积蓄的海外归侨。
顾名思义,东山少爷的意思就是指“住在东山和少爷”。既然能称为少爷,身份地位肯定不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城市发展重心渐渐东移。原来是荒凉之地的东山,因为美国人在这里建了东山第一座教堂,而有留洋经历的开明人士也慢慢在教堂周围聚焦,他们的身份一般是华侨、教授、医生、洋行买办、高级从政人员、实业家等,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当时是全广州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分子。
这些归国华侨都在原东山的新河浦路和龟岗大马路一带买得起房子,修建起了许多仿西洋别墅,例如陈公馆、白云楼、明园、春园等富有东山特色的建筑,引来达官贵人聚居。也就是说,这里住的多是达官贵人。按现在的话说,其实这里就是“官二代”“富二代”聚集交友的地方。所以,慢慢地“东山”也成了含有特定含义的名词,这些年轻人就被称为“东山少爷”。
现在,一个外地人来到这里,会发现这里并非高不可攀的深宅大院,而是一派生活气息。不张扬,不喧哗,不造作,不矫情,普通人的生活和宏大的历史,深邃的传统与显赫的身世悄然交织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东山的魅力,也是广州的魅力。所以,如果喜欢一个人,就带他去东山看看吧。
东山老洋房一带还分布着不少艺术馆、工作室、特色餐厅、特色小店等,现在这一带,是年轻潮人们最爱游荡的广州特色区域之一。曾有留宿在此,“每天清晨被清脆的鸟鸣声叫醒”的年轻人这样描述:“奔跑在华光四射的晨曦里,周围错落别致的花园洋房和浓绿的树荫在视野中不断倒退,一时间颇有种搭乘时光飞车回到过去的穿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