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社会资讯 >> 传传深情 4276名山区学生和中南大学生来信
传传深情 4276名山区学生和中南大学生来信
都市报12月10日电(记者通讯员张徐丹)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程竞赛获奖项目名单近日公布,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组发起的“看文字如泰晤士河,笔友关爱千万工程”获得金奖。该项目于2015年启动,致力于为广西山南、恩施来凤、三江、贵州铜仁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搭建长期书信交流平台。
据报道,在过去五年里,来自全国偏远山区的4276名儿童参加了该项目。仅在西藏山南地区,就有376名中小学生收到了来自武汉笔友的1000多封来信。一对一的通信架起了一座相隔千里的沟通桥梁。孩子们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了遥远的世界,志愿者们从远处获得了一颗心。
西藏女孩随信寄来五个口罩
2013年,一个叫仓聚吉巴的藏族女孩给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组的志愿老师写了一张小纸条:“老师,我记得你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志愿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外交流的渴望和对山外世界的向往,于是推出了“见字如晤,笔友关怀一亿个项目”的项目。
项目负责人刘翔说:“这个项目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初心和心愿。”“葛”是指志愿者先瞎写一封自我介绍信送到山区,由当地站点第二次发放,让受助者与志愿者一一配对;十个代表十几个驻藏教师,及时反馈志愿者和学生的最新动态;“100”正在帮助偏远山区至少100名儿童;‘千’就是发几千封信;万是千言万语汇集而成的。五年多来,我们已经超出了最初的愿望,并将继续坚持下去。”
2020年9月,武汉战胜疫情,恢复了昔日的烟火,而藏族孩子却一直惦记着武汉的兄弟姐妹。“八年级的一个小姑娘特意送了她五个口罩,信里全是她的鼓励和劝诫。我会永远记住这份难得的友谊。”中南民族大学第22届研究生教育小组成员马祝说。
马竹曾在西藏山南市乃东中学任教。他介绍说,山区的学生珍惜每一个交流信件的机会。在每次通信中,他们都会把自己喜欢的明信片、手工工艺品和带有西藏特色的纪念品送给志愿者。收到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的回复后,他们会和朋友愉快地分享,并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收获。
为了“笔友”奔赴西藏支教
来自宁夏的回族女孩华阳(音译)已经从事志愿者项目两年了,她已经和对接学生写了14封信。孩子们会告诉她成长中的所有烦恼,学习中的困惑。
桑吉梅朵是华阳对接的服务对象,她对山外世界充满憧憬和好奇。信中她一遍又一遍的问武汉的长相,中南大学的长相。华阳总是耐心细致地回应她,用文字描述山外多彩的世界。为了表达她的感激之情,桑吉梅朵攒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了一条小橡皮筋,和信一起寄到了华阳,这让她很感动。
交流中,桑吉梅朵用简单稚嫩的句子描述了她眼中的西藏、食物和风景,她想用一封信把整个西藏送给她的远房姐姐。对桑吉梅朵的描述也在华阳心中埋下了西藏教学的种子。
现在,华阳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第23届研究生教育小组成员,明年将赴西藏。“这个项目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我们陪伴和引导孩子。另一方面,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通过书信往来,我‘见证’了孩子们逐渐改变学习态度,变得开朗活泼,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力量,这让我更坚定了选择教学服务的决心。
从文字到音频千山万水心相连
在书信往来中,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有些孩子实现了梦想。2019年,Cuoji考上了最喜欢的中南民族大学,与曾经的教学老师“续前缘”;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在书信形式的志愿者指导下,丹曾刚逐渐克服厌学情绪,积极学习,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一些孩子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加马次仁通过书信往来逐渐开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负责人刘翔表示,该项目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今年年初,团队将项目的实施形式转移到在线,开放音频节目,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今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与孩子的通信无法正常进行。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组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在线音频专栏,在线直播读书交流会,分享中考经验,让山南、恩施来凤、广西三江等地的学生能听到远离前山的志愿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