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社会资讯 >> 新民快评|谣言导致“社会死亡” 而“狂欢”参与者必须反思
新民快评|谣言导致“社会死亡” 而“狂欢”参与者必须反思
一个普通的快递成为了四个多月“噩梦”的开始。今年7月,吴女士在取快递时被郎拍到。后来,郎和他的朋友何分别充当“快递哥”和“女主”,在微信上编造暧昧的聊天内容,并将偷拍视频截图和聊天内容发到微信群里。“少妇出轨快递哥”的谣言传开了。前几天这两个人因为诽谤他人被行政拘留。
事情还没有到此为止,流言蜚语的“余威”还在困扰着吴女士。公司劝她离职,她也出现了抑郁症状。最近,吴女士委托律师对诽谤提起刑事自诉。
网络世界的热点会迅速转移,几个月前的热门话题很快就会被当时的围观者遗忘。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是长期的痛苦,阴影难以消散。吴女士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出轨的谣言传开后,吴女士所在小区的业主、她的领导、同事和朋友都在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很不幸,她被说服辞职了,但是有国外网友发消息骂她,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现实生活,让她觉得自己“社交已死”。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涉案两人受到行政拘留处罚,但吴女士无辜受害,不仅名誉受损,还遭受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相比之下,造谣者付出的代价显然太微不足道了。
现在,吴女士委托律师提起刑事自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追究侵权人的责任。我期待法律为吴女士讨回公道,也会让各种捏造者震惊。互联网时代,每个网络用户都有一个“麦克风”,但这个“麦克风”一定不能用来制造谣言,败坏人的名声。同时,即使不造谣,也不能什么都信,不管是真是假,不假思索地按下“前进”键。有些人,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留下尖刻的评论,再加上谣言和歌谣,给当事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痛苦。虽然在谣言引发的“社会死亡”事件中,法律很难惩罚每一个促成者,但这种“网络狂欢”的参与者需要反思自己,他人应该引以为戒。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这个社交媒体繁荣的时代,一个人在发布信息时的轻率行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社会死亡”,即使只是暂时的,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打击。比如前一段时间,某大学女生疑似被同学性骚扰,在朋友圈不经确认就暴露个人信息,并扬言要让她死在社交上。虽然监控清理了弟弟,女生们也道歉了,但是相关信息已经转移到社交媒体上,事情失控了。事件前期,男同学泄密,名誉受损,后期,女同学遭受“人肉”和网络暴力,经历“社会死亡”。
有时候,“社交死亡”是一个人尴尬时的自嘲,但有时候却是真正的痛苦。对于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要让他们付出足够的代价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说话和观看都要理性谨慎,不要成为无辜者“社会死亡”的助推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