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百事聚焦 >> 一个持续6年的项目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一个持续6年的项目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发布于:2020-07-20
  当世界上第一台双转子膨胀机在封闭的天然气管道中启动时,这意味着送天然气过去通过高压管道输送,最终被浪费掉,在降压过程中释放的巨大压力能可以被回收利用。根据2019年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理论计算,这种浪费将达到每年7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中国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

  就在一个月前,这套天然气压力发电工业设备在乐山市, 五通桥区, 四川, 四川省, 和邦化工公司天然气调压站落户,并成功并网发电。年发电量为570万千瓦时,压力能为回收。发电过程中不消耗天然气,每年可节约1889吨标准煤,减少5511吨二氧化碳。

  早在9年前,新奥集团负责R&D的总工程师就曾问业界: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回收天然气管道输送浪费的压力能?谭鸿鑫,坐在对面,用“艰难的开始”来描述他们的处境。

  回收的天然气压力能属于分布式能源。天然气压力波动很大,其他气体混合在其中。许多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操作。它能否在特定环境下在回收压力下工作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发电系统。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设备投资应满足经济可行性。此外,还必须考虑工业设备的安全性。在筛选出这三个条件后,许多现有技术都被淘汰了。

  谭鸿鑫开始“在世界上寻找技术”。很难找到匹配的技术,如何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如何筹集资金,孵化和土地.问题接踵而来。直到产业化项目启动,谭鸿鑫和他的技术团队—— 佛山玄同科技有限公司等了6年,也是他探索技术转移服务组织模式转变的6年。

  在电话的另一端,谭鸿鑫,声音洪亮,语调轻快。不难想象这位深肤色技术经理的兴奋,他知道许多门道,如法律、融资、管理和风险控制。

  1993年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后,谭鸿鑫一直从事国际技术合作业务。2001年,他参与了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筹备工作,并在第一个项目中孵化了亿华通,这个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供应商。

  如今,他是—— 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该公司是该组织的商业载体,也是中国最早以市场为导向运作的国际技术转移和技术商业化服务组织。

  “现在只要等到疫情结束,一些相关项目就能够继续推进。这一次,新的清洁分布式能源项目成功接入电网,不仅可以改变引进成熟技术的现状,还可以想象在国外孵化,开辟新的前景。”谭鸿鑫说。首先,寻求着陆

  “我们需要同时考察技术的功能性和经济性。”回顾寻找技术的起点,谭鸿鑫总结道。

  天然气压力能回收发电设备的核心是膨胀机。膨胀机是一种将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冷能的设备。传统的活塞膨胀机、涡轮膨胀机和螺杆膨胀机难以兼顾功能和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在分析和研究日本, 本田发动机公司开发的旋转膨胀机时,谭鸿鑫和他的团队发现旋转膨胀机在综合性能方面有潜力可挖。然而,本田单转子膨胀机由于综合性能差而被放弃。

  2011年,美国德州A&M大学的一位教授发明了一种双转子膨胀机,它零件少,生产和维护成本低,不需要润滑。

  从技术可行性来看,整套设备密封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要求。经过技术评估和深入研究,本发明原则上能满足天然气压力能回收的功能。但当时这项技术只是一项发明专利,发明小组只做了几项1~25 kW的测试。

  谭鸿鑫原本打算将这项技术引入新奥天然气公司,但新奥并不打算制造自己的设备。相反,它希望科威能够承担技术和生产产品,他们只是用户。这意味着谭鸿鑫和他的团队不仅应该向中国,转让技术,还应该负责随后的筹资、孵化和着陆。

  然而,从R&D的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飞跃”,每一步都伴随着大量的资本投资和无法商业化的风险。

  技术转让谈判只持续了两年多。美国一直担心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初,它建议中国投资于他们的制造业。

  “你给一个计划,否则你怎么能证明这件事最终能做成?”谭鸿鑫说。美国确实找到了一个团队来制定计划,但它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后来,美国的原始设备成本被证明是目前着陆成本的八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美国没有工程经验,不能保证该计划的有效性。由于无法解决经济和产品化的问题,美国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制造业,只使用许可技术。

  “他们把专利授权给了我们,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我们还在技术商品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知识产权,申请了新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谭鸿鑫说。

  设备企业的R&D应该靠近供应链。两个地方最合适,一个是珠三角,另一个是长三角清华在无锡有自己的孵化园谭鸿鑫说服大学校友成为孵化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并找到一些清华校友一起创业。科威还向该企业派出了两名项目经理。由于与科威,天使轮的长期合作,融资进展顺利。由于该项目是科威,的孵化项目,根据投资要求,个人也必须投资单位投资的孵化项目。天使之轮,与谭鸿鑫团队、四川投资公司、清华投资公司的个人投资一起,孵化了一个新公司,—— 玄同科技。

  "天使轮融资解决了将原则转化为原型的问题."谭鸿鑫表示,第二轮融资解决了试点规模资本。然而,第二轮风险资本投资并不顺利,谭鸿鑫曾两次表示“非常困难”,前后耗时近两年。

  世界上没有设备项目的先例。当时,这种不成熟的、完全ToB式的技术还没有被设计出来,很难找到能够理解这个项目的投资者。然而,投资者无法确定该产品未来的市场容量。

  “当没有工程时,你说如果这件事做了会发生什么。投资者可能会说,“我相信,但前提是你能做到。”“谭鸿鑫说这是最困难的时候。

  这也揭示了中国和美国在风险投资领域的不同投资逻辑。在风险资本体系较为成熟的美国,资本愿意投资于新技术,但中国在考虑投资前往往需要看到技术的市场前景。

  2017年,他们在广东成立了一家风险投资基金,并根据需要将总部从无锡迁至佛山。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一次性到位。试点项目完成后,投资人才给出了最后一部分资金。中试完成后,谭鸿鑫致力于扩大设备和实现技术产品化的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创新项目的审批,首个工业化项目最终落户四川省四川, 五通桥区, 乐山市, 和邦化工公司天然气调压站。年发电量为570万千瓦时,压力能为回收。发电过程中不消耗天然气,每年可节约1889吨标准煤,减少5511吨二氧化碳。

  “虽然整个项目在回收的天然气压力能中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这部分能量原本是被浪费掉的,这部分回收的能量对化工厂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济效益。”在谭鸿鑫看来,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双转子膨胀机天然气压力能回收机组。

  第二,转变和变化

  技术转移服务组织的模式在不断变化,这也是生存的方式。科威在2009年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从国外引进技术,并在中国进行孵化。

  “作为一个技术转让服务机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企业提供服务,要么把技术从科研机构转让给企业,要么应企业的要求找到技术并卖给企业。这是最经典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谭鸿鑫说。然而,在这种方式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的许多技术很少被追求,并且根本找不到工业承担者。

  “我们开始思考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组建团队,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可以推向市场的产品。”依靠这种模式,谭鸿鑫和他的团队还孵化了几个公司,包括早期的玄同科技、亿华通、清华有技能的教师、进入天使轮阶段的科威、作为资助者帮助组建团队、成熟阶段退出。

  “中国目前的创新和创业环境总体良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来说,谭鸿鑫举了一个例子,研究人员自己创业,这可能不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

  他谈到了即将召开的电话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希望科威能够帮助提出一个技术商业化的建议。

  他们的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但研究人员无法解决实验室研究与企业建立的关系。如果他们都离开研究所,许多资源可能不会被使用,如果他们留在研究所,他们应该重视研究和发展。

  技术商业化陷入困境,这是目前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许多技术转让组织来说,通过需求或从技术中寻找技术也是一个困难的选择。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约80%的企业有需求,科研人员被委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许多统计概念将委托研究和开发排除在技术成果转让之外,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横向收入将占很大比例。”谭鸿鑫说。

  也许这些企业的需求都是已知的技术,它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门槛,而只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然而,许多研究机构的技术是前瞻性的,可以填补某些领域的空白,而且数量可能很少。一旦成功,它的影响力和市场容量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这与技术转让机构本身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有关。如果你渴望取得成就,你可以去企业。”

  在技术商业化的供给方面,技术转让服务机构判断挖掘技术的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尤为重要。“现在很多人写项目,经常写一个简单的推广说明。很难清楚地描述技术的竞争力和应用场景;由于缺乏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其他人已经问了您一两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技术转让机构遇到的问题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许多项目可以自行改造,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系进行改造。这些技术转让机构的必要性在哪里?

  在谭鸿鑫看来,增量已经成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

  这意味着它必须做更难改造的技术项目,而且研究人员和企业通常很难达成合作。此时,技术转移服务组织需要站出来,匹配资源、团队,并帮助为有转化需求的科研人员找到资金。一家企业技术不足,但它必须与其他几家企业相匹配。这也是谭鸿鑫和他的妻子探索的新模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和战略教授李纪珍,发现,中国最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中介。如果中介做得好或者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它们将对学术创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目前技术转让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各地建立政府支持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后,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市场正在分化。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也使科威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面临更大的挑战,迫使它们寻求变革。

  将国际技术引进中国是科威的一贯做法。然而,在过去的两三年里,谭鸿鑫发现获得许多本可以获得的技术越来越困难。因此,他们也在考虑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转型,将重点放在技术出口的“一带一路”上。

  谭鸿鑫现在正在等待疫情的结束,一些相关项目可以继续推进。“这个新的清洁分布式能源项目成功接入电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引进成熟技术的现状,还可以想象在国外孵化,开辟新的前景。”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