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社会资讯 >> 【扶贫草根访谈】幸福的滋味真香
【扶贫草根访谈】幸福的滋味真香
开栏的话
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束十三五规划的一年。它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全面、深入、多角度地宣传贵阳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扶贫故事和扶贫故事,牢记使命,感恩奋进,迎难而上,赢得全面小康社会,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开展了“基层脱贫攻坚”活动。
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走出贫困,解决基层难题”的报道小组,该小组由小组组长领导,由30多名骨干编辑组成。活动通过覆盖贵阳开阳、修文、西丰、清镇三县一市,深入开展“四力”活动,挖掘扶贫扶贫生动故事,直接抨击村容村貌巨变,展现了贵阳的精彩篇章,中国扶贫奇迹。
从今天开始,该报开设了“脱贫攻坚”专栏,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报道。
11月17日中午,开阳县资兴街江家寨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忙碌,锅碗瓢盆的声音此起彼伏,米和油的味道扑鼻而来。全市最大的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任何一个城市社区没什么区别,日子带着烟火的味道继续往前走。
乡镇16个,1200户,5023人。简单的数字背后,绝不是简单的项目。难出故土,就业安置难,民生保障难.打破“一方养不了一人”的枷锁,坚定的决心背后,是无数繁琐问题的解决;一户一策,一户精准,不缺人……新家的烟火味是多少人默默付出的结果。
一顿饭,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
江家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鸟瞰。(图片附近的白色建筑是扶贫车间,图片右侧的灰顶建筑是设施一流的江家寨小学。)
端起新饭碗 吃上“放心饭”
从山顶到城头,村民们最关心的就是生计。
起初,这座80平方米明亮的新房子令人兴奋,但38岁的曹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家乡——翟集镇官庄村。
“虽然农村条件差,但是可以养鸡种菜,搬到城市不工作,吃饭?”
“我只会种地,不会别的,怎么养娃娃?”
“新房子不错,但是做饭、买菜、花钱都要花钱。四口之家救了他们的命。一月份,他们要花2000多元。”
……
曹对的关注不是个案。“今天是住好房子赚‘红票’的好日子。”村民说。
为了打消拆迁户的后顾之忧,开阳县在扶贫搬迁开始前,就把群众的就业问题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
“吃”的问题比大的大,老百姓认可这个原则。当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个关键开始。”开阳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杨希勇说。
开阳县为了让拆迁户“搬迁、稳定、逐步富裕”,十分重视江家寨安置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让拆迁户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就业收入增长。与此同时,在安置点建设了12000平方米的标准工厂,并设立了扶贫车间,可提供700多个工作岗位,帮助搬迁人员在家门口工作。
听说可以在新家门口上班。多疑的曹也故意到安置点进行“实地考察”。"工厂已经建成,所以我可以放心。"
曹的家人很快搬进了新房子,没有花一分钱。今年7月,扶贫工作开始了
曹成功地在扶贫车间的皮鞋厂工作,月入2000多元。再加上丈夫每月3000元的收入,曹蓝雪的眉毛都舒展了。“我以前敢想!”
安心的生活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安置点的学校学习。“上班,照顾家庭是正确的。”17日中午,曹特意多炒了两道菜。“娃娃还在长大,应该会吃好的。”
扶贫车间建在拆迁户门口,技能培训班在拆迁户门口举办,公益性岗位和企业用工岗位送到拆迁户门口.开阳县打了一套就业扶贫的“组合拳”,让拆迁户彻底吃到“安全饭”。
“目前,江家寨异地扶贫安置点共有劳动力2402人,其中已就业2248人,实现了每户劳动力稳定就业一人以上的目标。”资兴街江家寨居委会副主任韦敏说。
安居乐业。现在,送孩子上学放学,熬夜到九点到五点,买食物和做饭.曹已经习惯了“上班族”的生活。
袁正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搬进新家园 吃上“团圆饭”
有肉、蔬菜、虾和鸡蛋。袁正芬不到半个小时就上了四个热菜一个汤,动作之快,体现了她的性格。
“摩尔,今天早上老师教了什么?跟我妈说说。”“岳父,这道菜真好吃。你应该多吃点……”简单的家常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充满温馨。
袁正芬在脑海里已经多次想到了家人团聚吃饭的场景。当这一刻终于变成了日常,她感慨万千。
在搬到江家寨之前,袁正芬住在永文镇昆建村马窝组。因为土地贫瘠,水稻和玉米的种植效率低,即使年景好,一亩地的收成也不过几百块钱。“家里的地不算小,但是很难玩得开心。由于无法盖房子,一家六口挤在三栋老房子里,墙壁开裂,屋顶漏水。老公打工补贴家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更是难上加难。”袁正芬说。
不幸的是,2018年8月,袁正芬的丈夫被确诊为白血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贫穷的家庭突然陷入困境。“公公耳朵不好,婆婆老了也没办法。”很长一段时间,袁正芬在外出想办法挣钱的同时,还要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太忙了,没时间接触地面,经常冲两顿凉饭,像游击战一样。”
得益于扶贫搬迁政策,袁正芬一家于2019年6月搬进了江家寨。在120平米的新房子里,窗户明亮干净,油烟机、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环境的变化,更让袁正芬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勤劳肯干的袁正芬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工作。这家纸箱包装厂的岗位给她带来了每月2000元左右的保底收入,吃紧的日子终于有了转机。
今年8月,病了很久的老公还是没好,家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管有多难,我都要承受。不然老人孩子怎么办?”34岁的袁正芬说:“街道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一直很照顾我的家人。我不支持这个家庭,我为他们感到难过。”
根据袁正芬的具体情况,当地政府已经为她申请了一个公益岗位,每月补助400元,并且对已建档建卡的贫困户有政策保障,袁正芬肩上的担子也就轻松了。
“人帮得越多,我们就越要奔向幸福的生活!”袁正芬是党员。她搬到新家后,经常参加在街上举行的公益活动,成为街上妇女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我们必须以感恩回报社会。”她说。
“虽然我丈夫不在了,但他会很高兴知道我们现在过着这样的生活。”现在,袁正芬的儿子在安置点配套的小学读书,女儿在县城上初中。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每天吃热饭。
拆迁户陈艳丽写下了“在家就业让生活更美好”的信息。
奔向新生活 品味“美佳肴”
穿着校服的学生们赶到学校,三五成群去扶贫作坊的“上班族”,在广场上晨练的老人……江家寨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其他城市社区一样,早上七八点就开始热闹起来。
便利的交通环境,琳琅满目的商铺,多样的文化活动.江家寨搬迁安置点和其他城市社区一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这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让拆迁户陈艳丽非常满意。“我觉得自己是个城里人。”
陈艳丽的故居位于乌江南岸的南木渎镇一个名叫新丰的偏远村庄,与遵义隔江相望。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们在山区守着一亩地,每天早起,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只有足够的温饱。
搬进来后,陈艳丽和她的丈夫都在扶贫车间工作。两人月收入五六千。“不用担心生活。”
“一老一小”问题的解决让陈艳丽喜上眉梢。
“在搬到这里之前,孩子们要走两三公里的山路去上学,这是令人担忧的。现在的学校条件很好。”陈艳丽条件好的学校是开阳县最好的学校之一,占地16000平方米,是专门为搬迁人员建造的。拥有各类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监控、校园广播、校园网全覆盖。此外,当地还有一所公立幼儿园。"与贵阳的学校相比,江家寨小学的条件并没有丧失."韦敏说。
也方便老人就医。江家寨移民安置点已建成1600平方米的卫生服务中心,设有综合门诊、清创缝合、住院观察、中医、针灸理疗、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科室。拥有17名医务人员和21张床位,可满足搬迁安置点内及周边6000名居民的医疗需求。
“快速移出、稳定和整合。”杨希勇说:“只有让拆迁户融入城市生活,才能有归属感。”
开阳县在扶贫搬迁的文章后半部分,十分注重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的建设,让搬迁后的人们在吃到“安心”、“团圆饭”的基础上,享受到现代城市生活带来的更丰富的“美食”。
搬出去后,陈艳丽说新生活体现在更多的方面和细节上。“反正就跟城市一样。”
在江家寨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服务建设等后续援助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大巴连接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停车场、派出所、便利店、休闲广场、绿道、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最让陈艳丽开心的是农贸市场和超市就在附近。“我以前也是偏着过的,冲到一块地里就烦。做饭就是吃我自己领域里有的东西。现在这里有农贸市场和超市,里面有这么多东西,你可以给家人做饭。"
……
从山到山,这是一条断穷根的路。来自16个乡镇1200户人家的5023人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走出了一个新世界。
从温饱到小康,这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希望扶贫作坊一家一家的传播,甜美淳朴的笑容一个个的书写,伴随着一户拆迁户的重生,一个个美好梦想的实现。
走出低谷,拥抱新生活。今天,江家寨的5000多名拆迁户在他们新家日益浓郁的烟火气味中,一天又一天地享受着更美好的未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佘崇忠 张可 佘佐杰 樊荣/文 郑雄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