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社会资讯 >> 寒冷的冬天 在上海的一个晚上 他们谈论着死亡的条件

寒冷的冬天 在上海的一个晚上 他们谈论着死亡的条件

发布于:2020-12-28

12月底,上海进入最冷的季节。本周,将会有另一场悬崖般的降温,这是对医疗急救系统的一次巨大考验。

上周,上海的救护车已经满负荷运行。根据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数据,从22日到27日,夜班(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实际出动车辆最多的一天是23日,有387辆列车。此外,22日有381列,24日有375列。寒潮过后,数字有望突破。

328小组准备离开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佐为/照片(下同)

深夜120会遇到什么样的病人?记者来到10急救医院的分站,跟着328号救护车,在寒冷的冬天里打了“上海之夜”。

接到任务后,记者跟着328小组出发了

急与忙

“快点,下车!”半夜11点,36岁的救护车司机张行迅速打开车门,钻进了出租车。他的搭档是急诊医生谭和急诊服务员阚。这是夜班第三单生意,位于华阴路一个老小区。这位88岁的老人突然手抖,言语不清,意识不清,家人怀疑是脑梗塞。

到达居民楼下,将设备和急救包移出车外

急性心肌梗死能否挽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就像之前刷屏的上海05后少年,他用心肺复苏术救了那个心肌梗塞的老人。如果老人倒地没人扶,可能又是一个结局。对于脑梗死患者,3小时为最佳治疗期。“但很多来电者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所以无论接到什么命令,都要以100米的速度救人。”张行说。

带病人下楼,准备去医院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司机,张行总是在安全范围内把速度开到极致。他知道周围街道和小巷的名字,总能准确定位目标位置。“我不敢说我是活地图,至少我身边的每一条路都知道!”

在车上,急诊医生谭打电话给他的家人,进一步询问他的病情,并要求他们尽量在楼下接车。“门牌号晚上看不清。如果捡起来,找到它会节省很多时间。”他说。

急诊医生谭

年轻的医生谭是120星医生的徒弟。这个阳光的家伙说他一心扑在急救上,是个“零志愿”员工。他喜欢这份拯救生命和帮助他人的工作。

这位88岁的老人住在旧社区的路尽头。他们一路跑上楼,在强制环境下迅速设置急救药品和设备。“老姨夫,请伸出舌头,手能举起来吗?”血压和心率正常。谭亮亮这才松了口气。经过仔细询问,他判断这位老人应该患有帕金森氏病。与家人沟通后,他立即将他送往最近的第十人民医院。

第十医院急诊科进行了改革,实现了救护车和社会车辆分流

经过改造,十院急诊楼前不久新揭幕,有专门通道供120辆救护车通行。救护车从延长中路大门进入后,从专用车道一直盘旋到位于一楼地下室的急救室,完全与社会车辆分流。据悉,这种设计在上海尚属首次。张行说这样既省时又方便。

冬夜的急诊室里,分诊台周围的病人和家属如潮。它常年开放,但气温骤降,年老体弱者成为急诊室的常客。将老人交给护士后,328列车乘务人员返回变电站。

变电站正在重建,环境有些拥挤。张行以前每次任务结束后都会把车倒进停车场。虽然有点麻烦,但他一有任务就能开门,省下救人的时间。

等与劝

几分钟后,第二个任务来了。灵石路某小区,家属说患者没有心跳呼吸!谭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危急的情况。“急救工作最怕心脏骤停。哪怕慢半分钟,人也可能没了。”

救护车到达现场只花了五六分钟。但是楼下怎么按门铃就显示“不对”,家里电话总是“打到了一半”,能让一车人着急!

我终于打通了电话,女主人下楼开门。有些人很无助。“他刚才突然晕倒了,醒不过来。现在他‘活着’,却不肯去医院,发脾气。”

谭亮亮说,他心里“咯噔”一下。“醒了就好,但还是要看看是怎么回事。”

我来到卧室,男主人裹着被子呼呼大睡,嘴里明显流着口水。叫醒他,他迷迷糊糊,反应迟钝,说着“大舌头”。谭对说,“女主的描述不准确。这不是心脏骤停。看起来像是脑梗塞。”

马上拿起设备,测血压160/110。体检后发现,举手抬足动作非常缓慢,判定为脑梗死先兆。这时男主人有点清醒,但死活不肯去医院。他一直说自己没病,叫他们不要“瞎折腾”。女主人小声说:“我老师病得很重,在医院里记性不好,所以这几年特别抗拒去医院。”

“这位叔叔,你现在醒了,但是我们判断的时候还是有问题的。去医院检查,没事就回来。你乐观吗?”经过10多分钟的劝说,无论是女主还是急救队都无法依次做好工作。女主人一开口,男主人马上破口大骂,态度强硬。

“再等一会儿。”张行建议这个家庭的女儿应该说服这个固执的男人。“如果你不去医院,如果你的病情恶化,你会后悔的。我希望你再给你父亲提个建议,我们等着。”挂断电话,等女儿来。病人的态度有所缓和,但还是拒绝去医院。半个小时过去了,一屋子的人僵持不下,静到可以听到挂钟的滴答声。

走吧,怕病人出事;不去,又劝不动。而且急救是公共资源,不可能无限期等待。我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急救人员一般会遵从病人及其家属的意愿。当强有力的建议和反复劝说不起作用时,只有先撤离。”当他签字离开时,张行反复告诉他要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果不好,他马上又打了120。

一车人很无奈,但也习惯了。“这种情况很多,有些是家人不理解,认为我们要赚钱;有的病人不配合,就是抗拒去医院。”谭对说,其实对于急救小组来说,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样的,无论地点还是对象,而且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把人安全地送到医院里的医生那里。

“等待”是他们的“共识”,是对患者及其家属最温暖的认同。谭还记得上一次,他们接到抢救病人的任务。然而,30分钟后,病人的心跳仍然是直线的。“再等一会儿。”他们没有停止治疗,但他们汗流浃背。“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

晚上120

累与怕

救护车行驶在广州、中国和西方的宽阔道路上,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目的地是公康新村。仰望天空,夜色美丽,繁星闪烁。虽然跟了几次车,但0点多还是坐在120救护车里,对记者来说是新鲜的体验。

上海的白天和黑夜揭示了救护车交通的不同特征。晚上路好,速度可以更快。但是张行说,当道路好的时候,不应该掉以轻心。救人很重要,一车人的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安全驾驶。

上夜班累吗?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说你不累是假的。”首先要经历的是用你的生物钟“战斗”,然后用体力“战斗”。说说班长亮亮,晚上8点到第二天8点。一般来说,开车需要10趟。“凌晨三四点是最难熬的。但是,当你是急诊医生的时候,你至少有一些技巧可以和死亡谈条件。虽然很累很苦,但是把人救回来是很充实的。”

近日,位于十几层的某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还好及时扑灭了,但是21楼一个老人因为吸烟呼吸困难。警察拨打120后,三名队员一口气带着装备冲向21楼。我给老人输氧,情况还好。事后,谭给发了一条“破解”微信表情。“我要死了!”

但是,也有没有力量回天的时候。尽管争分夺秒,但不可避免的是,遭遇不期而遇的路人不幸身亡,家里的顶梁柱也突然倒下死去.谭回忆说,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一个30多岁的男人在上海火车站坐火车回外地,并且已经检票了。他突然“软化下来”。同行业的人都叫他120,叫他“喘不过气来,难受”。

救护车很快就会到达。无法进入大厅,三个人背着几十磅的急救包和设备一路狂奔。当他们到达病人那里时,他们看到有人在做心肺复苏术。这个病人是典型的濒死呼吸,不是“大口喘气”,心电图显示几乎是一条直线。

马上去医院!谭亮亮说,病人有哮喘史,但身边没有药。他们给病人进行了气管插管、电击除颤、途中连续心肺复苏,并尽快将他送往最近的医院,但仍然没有挽救他的生命。“倒在了进站口,救护车无法到达,客观上耽误了时间。真是可惜。”

张行说,在他们的职业中,他们不怕困难,不怕不公正,他们最怕的是不能及时找到病人。“我怕路上堵车,也怕小区里窄窄的车辆乱停……”

每个夜班总会留下十几辆车,它们都在满负荷运转

好在“上海速度”在不断提高。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全市共有187个急救站,急救站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救护车数量达到每3万人1辆;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2分钟。

本周,最强寒潮将来袭。上海医疗急救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和车辆配备,夜间值班车辆增至44辆。员工还主动申请加班,充实一线力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高峰,充分保障上海市民的生命安全。市医疗急救中心提醒,气温骤降。请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突发疾病请及时拨打120;请提前一天打962120预约,以便统筹安排。

第二天凌晨2点,记者跟随328小组完成了发热、脑梗塞、车祸、更换输尿管5项任务。谭说,大众的发病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季节性。“比如最近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热多;上午9点到晚上9点,是紧急呼叫的‘高峰’,早晚高峰车祸多;凌晨4、5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特别脆弱。”但是,他也承认,这种“体验”有时候是不准确的。比如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是心脏病和脑梗塞的“常客”。

将第五名患者送到医院急诊室后,记者向328小组告别。说话间,电话又响了,又有新任务!很快,救护车消失在了

标签: 救护车 病人 医院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