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社会快讯 >> 佛法养生之道: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

佛法养生之道: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

发布于:2021-10-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如何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的探索和追求,也是千百年来众多科学家、医学家和理论家研究的永恒课题。健康长寿是很多养生朋友追求的目标,养生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佛教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为了保持健康,先调整心态。因为心与身,身与神是一个整体,相互因果,相互影响。只有“放下一切理由,万念俱灰”,才能把握长寿的延年。

  首先,佛教的养生理念要求从“心”出发。这抓住了保持健康的本质。心灵修养与道教修德有许多共同之处。佛教非常重视四戒——,其中禁止杀人、偷窃、通奸和假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在禅修之前甚至之后,一定要清净心,弃恶从善,约束行为,修身养性,这样才能有慈悲仁爱的心。

  一方面,修身养性。与道教,一样,佛教非常注重修养,但与道教,截然不同,后者主要表现在节欲和来世的幸福。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有每个人修行的深度,才决定了他们所达到的境界的高低。只有当“无限烦恼知灭,如来现前”。佛教的“佛”是指有大智慧,身心舒畅的人,也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根据佛教,“人性是纯粹的”,因此,“一切规律都是自性的”。在世界面前,万物本来的本性都是平等的。“比如雨,从来都不是从无到有。元是龙的利益,它使一切有情,一切草木,和无情。众所周知,蒙润和百川很受欢迎,但人们身处大海,融为一体。众生的智慧都是一样的。”

  想要修炼善良,修性,就要放下一切,不离开一切。正如唐代禅师净觉所说:“妙如一体,不离生死;圣道是神秘的,它还在色体内。干净的颜色和身体,停留在烦恼之间;生与死,涅槃生存的权利。所以,知有情与佛性本来就是共通的。有了水和冰,有什么区别?被冰的质量所阻碍,它意味着所有生物的结合;水基通灵,静待佛性圆净。”在这里,净觉禅师要求人们像化冰为水一样,挣脱“质”的屏障,从而获得“赤子之心”和“圆网”。让心灵清净,以证佛道。佛教高僧慧能在前生发展了精神修炼理论并提出。“修心”论,即“我心即佛”。他说:“我心自有佛.菩提只发自内心的寻找,何必费神去寻找玄机呢?佛心所见,唯有你心”。这和庄子的“辛翟”有关系。为了达到“我心为佛”的境界,他进一步提出:“心为地,性为王,王居心之地性为王,性为王。性存在于身心,性却走向身心的不归路。佛在自然中工作,不在外面。”佛教提倡“善”,这与道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善”是修身养性的基础。慧能大师提出:“西方离这里不远,但没有错心不好,念佛难死。“慧能大师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心性修养,而且提出了一种具有指导意-internal调整心性和对外尊重他人意义的方法论。这是值得称赞的。佛教认为“心”和“性”被修复了。你可以从“道”变成“佛”,从而健康长寿,拥有大智慧和智慧。另一方面,修德保持健康。修身养性,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只有品德好,修习才能有好的头脑。怎样才能培养一个好的性格?

  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注意意,始终保持意的冷静和沉着,并且冷静地处理事情。这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就不会被动,人体的气机自然就顺畅了,人体的意念在宏达就清晰了.开阔心胸,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心平气和,不要担心,时刻“豁达”,“大肚腩能容下世间最难的事”,乐观开朗,永远知足常乐;克除的私欲是阻碍人修养的枷锁,克除的私欲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治坏习惯,人的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利人利己,被称为美德,而坏习惯害人害己,是人修养心性的一大障碍,必须治;帮助别人是衡量一个人高尚品德的标准。佛教主义强调“广行善事”,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帮助他人。总是把自己的祖先放在别人后面,帮助别人,那么自己的感情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自己的心胸自然会开阔,自己的私欲和坏习惯就没有发芽的机会,自己的品德就会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培养。“静”能使人清净和意纯净,也就是说,它能净化人的灵魂和修身养性。精神修炼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相离而无念”,即使心灵“灵性而空”,从而实现“万物不在,万物空而不空”的修炼境界。

  其次,佛教也非常重视修养。修养分为内修和外修两部分。冥想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入门阶梯,通过修身养性,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舒适的灵魂。

  (1)内部修复。内修就是冥想。佛教的坐掸子是人体的一种活力调息活动,但它不同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修也注重理解佛教原理,它不局限于活力调息,而是由安静的人借助活力调息来决定的,最终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修习的沉思是佛教的奥秘,因为其深刻的原理,从来没有被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维乔老师佛道,蒋,是双修生,特别注重拜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了一本书《因是子静坐法》,广为流传。因为接近白话文,容易掌握,很受欢迎。修习冥想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准备。修习所谓的静心一定是“准备六项”、“调整五项”和“舍弃五个封面”。准备六个项目。准备六个项目是冥想修习之前的基础,它们如下:

  (1)保持戒律清洁,导师,佛教伦理和修习应遵守的戒律。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

  (2)衣食无忧,修习必须在冥想中衣食无忧,这样他才能安心练习冥想,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当然,出家的和尚必须衣食无忧。

  (3)生活在安静的地方,修习冥想的地方,最好是一个白天没有人,晚上没有声音的安静的地方。最好远离野兽、昆虫、蛇、敌人、疾病和瘟疫,同时要有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当然,所谓“大隐于市”,只要你冷静真诚,你也可以在修习市区打坐。

  (4)为了打破所有的杂务,修习必须在冥想中保持冷静。在修习,的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复杂的事情应该尽可能地被打破,并且尽可能地,当天该做的事情应该完成,杂事应该解决,这样头脑才能纯净和纯粹,冥想才能集中。

  养生法:养生首先要修身养性,调整心态。

  (5)满足于自己的欲望,修习冥想,不想要更多,没有完成一切,这是冥想的一个主要障碍。知足常乐是冥想的最佳心态。

  (6)接近好知识,修习沉思,最终目的是要生出“智慧”,而要使人获得大智慧和智慧,就必须接近具有道德知识的人。

  调整五件事。冥想之初,调整“五件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描述如下:

  (1)调整饮食,修习沉思,在饮食上一定不要饿得太饱,不要吃不干净、不适合的食物。“吃多了会气短,脉塞,心闷心烦。吃得太少,身体硬,心思悬,思想不扎实。”

  (2)调整睡眠,一开始就练习冥想,不要沉迷于贪睡,但不要刻意减少睡眠,而是适度睡眠,立即醒来。

  (3)调整和冥想,修习要保证足够的体力,所以冥想前不宜做剧烈运动。

  (4)调息,修习静心时,一定要将呼吸练到“静结不厚,出入绵绵,若其苟延残喘,若其不死,则首都平安,心情舒畅”的境界,佛教称这种呼吸为“气息相生”。

  (5)为了调整心态,修习冥想。入定前,心要“不沉不浮”,即静坐冥想时,心不要优雅地漂浮,会引起身体的不安;不要暗淡,无知,低头族,那么死气沉沉。

  抛弃五个封面。五盖是冥想的障碍,在练习冥想时必须丢弃。它们如下:

  (1)贪婪涵盖了,对食物、颜色、名利、权力等贪婪的想法,这些想法在冥想时出现在头脑中。

  (2)陈赓盖,沉思中因他人对自己的失败而产生的怨恨、愤怒和报复的思想。(3)睡眠罩,是冥想产生的睡眠欲望。

  (4)闹翻有三种:闹翻——不喜欢打坐,却想闲逛玩耍;口说、唱歌、辩论;失去理智——一个人的头脑充满了干扰。有两种遗憾:一种是认识生活。”和不安之后;二是心理负担重,自责恐惧、内疚、后悔。(5)对盖的怀疑有三种,第一种是对自己的怀疑——怀疑自己的劣等品质而不去修行禅的人;二是怀疑老师——怀疑专业老师无效不堪的信徒;第三,怀疑你的事业——怀疑冥想不会起作用,但你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情。

  (二)外部修复。外部训练是骨骼和肌肉的锻炼。这种锻炼方法大多是适度的体育锻炼,如爬山、散步、拳击等。但严禁过度疲劳。

  最后,佛教还提倡隐居和素食。佛教对美食比道教更讲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世界,远离闹市,寻找一个深层次的地方练习。素食主义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所谓的素食主义就是不吃肉。其中,肉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说的大鱼大肉,而是指洋葱、大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刺鼻气味)强烈的蔬菜,腥味指的是所有的动物肉。现代科学证明,蔬菜水果营养丰富,从010到399都容易被人体吸收。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经常食用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和癌症的发病率。所以佛教提倡的素食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健方式,可以让人健康长寿!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