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科技前沿 >> 深圳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 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深圳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 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发布于:2021-10-20
  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加快成果产业化。去年,深圳大学进行了科技成果授权改革,发布了《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深圳大学彭争春,特聘教授就是这一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凭借研究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彭争春团队决定成立零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实施研究成果转化,注册资本120万元。目前公司已获得两轮社会资本投资,估值1.6亿元,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深圳深化科技成果赋能改革,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开启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赋权激发研究人员的热情。

  据介绍,彭争春团队的“电子皮肤与机器人智能触觉系统产业化研究”项目拥有一系列独创的柔性和弹性压力/应变传感技术、低功耗字母号处理芯片技术和复杂字母号分析算法。

  根据科技部等9部门发布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和《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深圳大学将这些研究成果授予彭争春的研究团队长期使用,并与团队签订了知识产权归属和转化协议,约定团队通过成立自己的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保驾护航’的政策下,研究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彭争春说,这家初创公司位于南山区, 深圳,的西丽大学城,拥有800多平方米的研发和生产场地以及近30名全职员工。

  科技成果转化难,障碍在哪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被认定后束之高阁。目前,我国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比较贫乏,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长期以来,岗位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难以激发科研人员转移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深圳制度保障的改革与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长期困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收激励(即转化后的奖励),如转化后的现金、股权等,难以充分调动成果完成者(团队)的积极性。

  我们不能让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挂在墙上。2020年,深改委中央审议通过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号文,提出了只有科技成果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最大的损失就是不转化的科学理念,部署了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深圳积极响应,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赋能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据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坚持先立法。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颁布,规定“科技成果完成者或者团队应当被赋予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

  科创委率先制定了《深圳,科技成果赋权实施方案》,选取全市37家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和国有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新型激励模式,即实施单位在成果转化前授予成果所有者(团队)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即先赋权后转化),将“收效益”激励变为“产权”激励。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岗位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深圳推荐单位之一,近年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教授张巍,研发的机械臂进入实验室调试阶段。张巍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向学校申请相关成果的部分所有权,并打算创业。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赋权后,将科技成果培育成公司创业变得更有效率。

  据南方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方科技大学已于2020年底发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实施办法》号文,开展了4个赋能改革项目,涉及43项知识产权,其中26项知识产权已实现产业化。

  做好“三项制度”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市科技创新委全力推进‘三项制度’促进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转化。”据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成果授权改革是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项目第一批名单中的第23项,改革一年来成效显著。目前,深圳正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政策和生态体系,加强科研机构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深圳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并发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实施方案(试行)》,对赋权操作流程、收利益分配、信息披露、尽职免责、风险防控及相关配套政策提出具体意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

  据统计,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我市高校累计完成成果产业化合同9322份,金额43.66亿元。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实施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补贴项目,鼓励建立专职服务团队或专家顾问团队,提供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资助700万元。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实施新R&D机构建设规划,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创业孵化”全链条,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深圳,有42家省级新R&D机构,覆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领域。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