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科技前沿 >> 中老年女性落入高仿数:“假金东”造假成本几乎为零 几天就变现几千块
中老年女性落入高仿数:“假金东”造假成本几乎为零 几天就变现几千块
记者在一个高仿号交易平台上看到,“假星号”是畅销类型,拥有66万粉丝的账号售价高达3万元。根据各个平台的假明星账号来看,这样的账号吸粉并不难。一个新注册的新账号,只需要发布8个视频就能拥有10万粉丝,几天就能变现几千块钱。
屏幕上,“假金东”“假刘德华”咬一口“妹子”;屏下,中老年女性纷纷陷入其中,纷纷赏罚。在每一个短视频平台,这种荒诞的场景并不少见。
不仅是伪明星号,还有一些高仿号冒充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专家名人,在网络平台上收割流量,变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高仿账号的背后,是一条造号养号卖号的灰色产业链。
受访专家建议,打击高仿平台,要加强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时识别和清理;还需要通过合理升级智能算法来推送节目,防止高仿视频被推送到节目首页;更需要多方联动,填补监管空白,让高仿数字无处藏身。
正文|吴剑锋颜志红
一个
高仿骗局遍布网络
短视频里的假明星号是高仿号的最新变形。
据顶级图像业务安全专家田纪云介绍,比如前两年,微博最常见的是冒充专家或“股神”的高仿号,.就有大量假扮经济学家沃森的账号,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明星不再是股神,而是成为人们欲望的投射对象,可以陪伴和赞美的假明星层出不穷。
不只名人,普通人的网络账号也会被高仿。
网友张辉的朋友MissX小姐的微博账号,有一天私信联系她,谎称国外付款不顺利,要求张辉帮忙支付机票。该账户还发布了凌晨在罗马玩耍的照片。因此,张辉毫不怀疑,提前支付了13900元。直到发现对方发的还款转账截图是假的,她才知道账号是高仿号。
据记者调查,很多网友都被自己的高仿号微博好友骗了。有的要付机票钱,有的要付行李钱,这看似拙劣的骗局,却难以防范。
高仿政府部门、商业机构的账号也不在少数。
“你的车年审免检期快到期了,可以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线上审核。”来自福建泉州的徐老师收到了这样的消息。根据短信提示,他搜索了名为“福建车辆年检”的微信官方账号,点击链接,被引至一个网站。输入银行卡号、引擎号、卡密码、短信验证码后,被骗走2000元。
一些账户伪造金融机构,帮助粉丝增加点对点贷款的贷款金额。
记者在小红书中搜索“支付宝”和“卫忠银行”,发现很多账户被冠以支付宝或卫忠银行经理的名号,并以相应的官方商标作为头像。而且这些账号的回复语气很“官方”,很难区分。在新浪微博上,记者用“微贷”或“借贷”搜索用户,也发现了很多高仿号,有的账号粉丝甚至超过1万。
2
欺诈的成本几乎为零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流量。”一位微博高仿号从业者向记者透露,做高仿号成本很低,只需做些复制粘贴的活,引流却很快,然后通过接广告、带货、卖号等方式把流量变现。“有5到10个高仿号,月入5000元以上不成问题”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部分高仿号呈现团伙运作、矩阵生产的特征。
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名为“马总主席”的假账号时不时的发布马云的视频。该账号关注名单中的47人都是名为“马总”“马老师”的高仿号,账号内容基本相似。
这些高仿号集聚流量后,最直接的变现方式是接广告。
记者以向老师学习的名义联系了一家高仿号运营商。他说,当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有媒体公司上门要求“推一些不好听的歌”,并伪造明星唱这些歌的视频进行播放。“对于60万粉丝来说,一首歌的价格从150元到300元不等。”
一些养成后的账号还可售卖。记者在一个高仿交易平台上看到,“假明星号”是畅销类型,拥有66万粉丝的账号售价高达3万元。根据各个平台的假明星账号来看,这样的账号吸粉并不难。一个新注册的新账号,只需要发布8个视频就能拥有10万粉丝,几天就能变现几千块钱。
直播也是高仿号快速渔利的一种方式。
在一个名为“东哥”的现场音频室里,“假金东”频频向粉丝索要奖励和赞。“我哥最近在拍《第一次起飞》。希望姐姐能多多支持我。是命运让我们走在一起。我每天拍完戏回来都会看你的留言。”在记者观察期间,140名观众在主播的吆喝下送出了700多份礼物。直播结束后,数据显示主播获得17万赞。
在直播要礼物只是第一步,有的高仿号还顺势做起直播带货。,的一个“假靳东”直播房间里,主持人介绍了茶叶、女用浆糊等产品。直播室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为了“明星”来之不易的“关心”而下单讨好“明星”。
高仿号不仅收割中老年群体,年轻人也成为围猎目标。
“现在手机和平板更新这么快,年轻人总有超前消费的需求。”业内有人给了记者一个“小把戏”,开了一个假的金融机构号,专门提高了“”、“借白”、“小额信贷”的额度,生意不错。
记者看到一个虚假微博账号,粉丝近2万人,其中很多是“90后”和在校学生。该账号发布的微博内容多为帮助他人增加贷款金额的截图和视频,部分贷款金额甚至超过10万元。
三
算法应该升级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网络平台监管相对滞后,一个虚假账号即使被处理,用新的身份信息重新注册后就“又洗白了”。部分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仿视频的传播。看了一个高仿数发布的视频,用户会持续刷类似的视频。
田纪云说,高仿数字往往是批量生产的。一些犯罪团伙从黑市购买网站、平台上的账户、身份等信息,进行注册、篡改、认证,利用群控、IP拨号等工具,在几秒钟内批量登录、操纵账户。高仿数发布的内容也可以批量生产。一般是运用网络爬虫等工具,从被其仿冒的用户在媒体、微博、微信等公开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基础,仿冒后同步发布。
调查这些高仿数字,似乎是在“杀仓鼠”,放下一只,弹出另一只。尤其是当这些虚假账号给平台带来日常活跃用户甚至广告收入的时候,平台的态度必然会变得暧昧。
“打击虚假账户有时与业务增长需求相冲突。有些公司放松了对业绩的控制,甚至有些公司为了完成经营业绩而纵容或主动做假账。”田纪云说道。
业内专家表示,在高仿号精准找人要经过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筛选信息、持续追踪等过程。因此,相关平台须肩负起反诈骗的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状下,相关平台应建立相关机制对反欺诈进行监督管理,跟踪分析平台上的趋势,提醒网民。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高燕东建议,平台应运用技术手段及时识别、清理高仿号。应同时通过合理升级智能算法推送程序,防止假冒靳东事件等劣质视频被推上程序首页。
当平台无法判断其内容是否涉嫌欺诈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网络管理部门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同时还可以为网友提供举报平台,努力填补监管空白,打造清晰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