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房产快讯 >> 中国万亿俱乐部城市正在经历最大的扩张浪潮 下一个一线城市是谁?
中国万亿俱乐部城市正在经历最大的扩张浪潮 下一个一线城市是谁?
2019年,mainland China有17万亿GDP的城市。此次扩张后,预计将增至21家。这还不包括尚未披露的“准万亿GDP城市”Xi、济南、东莞。
近日,各省市相继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建议,揭示了各地区2020年GDP总量,以及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合肥、南通、泉州、福州等城市已正式宣布,2020年其GDP将超过一万亿元,正式成为万亿俱乐部之一。
如果算上之前进入万亿俱乐部的17个城市,mainland China的万亿GDP城市数量将首次超过20个。
万亿俱乐部扩容
2020年,哪些城市的GDP会跻身万亿俱乐部?
这一轮,福州是第一个宣布加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11月25日,福州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据官方披露,福州今年(2020年)GDP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很快,《福建日报》、《安徽日报》、《南通日报》也披露,泉州、合肥、南通2020年GDP有望突破万亿。
2019年,mainland China有17万亿GDP的城市。此次扩张后,预计将增至21家。这还不包括尚未披露的“准万亿GDP城市”Xi、济南、东莞。
从前三季度的表现来看,尤其是第三季度GDP最低的福厦率先宣布突破一万亿,所以济南和Xi安都有很大希望成功挺进一万亿城市。东莞有很多困难。一是前三季度GDP不足7000亿元,二是增速仅为0.2%,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今年破万亿不难。
mainland China第一个成为亿万俱乐部之一的城市是2006年的上海。2010年之前,只有北方三市,广州,广州破万亿。
2011年,深圳、天津、重庆、苏州同时破万亿。这个记录持续了三年,直到2014年才被打破。今年武汉和成都都破万亿。
此后每年都会有万亿俱乐部扩张:杭州2015年破万亿,南京青岛2016年同时破万亿,无锡长沙2017年都破万亿,宁波郑州2018年破万亿,佛山2019年破万亿。
事实上,截至2019年,泉州、南通、济南、合肥、Xi、东莞、福州的GDP已经超过9000亿,成为“准万亿GDP城市”。预计最早在2020年,最晚在2021年,这些城市将成功达到万亿美元。如果不出意外,到2021年,mainland China的万亿俱乐部将扩大到24个席位。
在成为万亿俱乐部之一的同时,省会济南、合肥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争取全国中心城市。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批准了京津冀、沪、广、渝、成、武、郑、Xi九个国家中心城市。
安徽“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支持合肥建设“五高一示范”,从高起点建设合肥滨湖新区,向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此外,安徽在2035年的长期规划中提出,城乡居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将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八个中心城市人均GDP将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合肥争当国家中心城市,显然是长远规划的关键一步。
同样,经济强省山东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强省”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富强、美丽、富裕”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此外,经济总量超过一万亿元的江苏省会南京,也必将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
江苏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二,但争夺全国中心城市已经10多年了,没有一个城市还脱颖而出。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江苏再次提到支持南京争取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南京都市圈优质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实验室主任刘治彦分析认为,从全国来看,南京的科教资源丰富,南京近些年强势经济增长,有赖丰富的科教资源,因为在当下后工业时代,智慧社会、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特别依赖于科教资源和高素质人才。目前,参与角逐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多达13个,而且大多都上升到省级十四五规划意见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分析,国家中心城市往往意味着政策和资源的倾斜,这也是各大城市争夺的主要原因。
换言之,如果上述万亿GDP城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心城市,内生力量加上政策倾斜,极有可能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贵,特别是对于省内存在强有力竞争对手的省会城市,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更加不同寻常。
谁会是下一个一线城市?
在GDP万亿城市已扩至20个以上之时,多个强二线城市正在向GDP两万亿的目标进军。这背后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是,谁会是下一个一线城市?
近年来,杭州新经济产业日益壮大。比如,在国内芯片设计行业的产值,杭州就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一起,占据全国77.4%的份额。另外,仅2019年一年,杭州就增加55.4万常住人口,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杭州有望新晋一线城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次十四五规划意见中,杭州继续强调其新经济的发展策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是,杭州明确提出打造“数智杭州”的目标。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杭州的雄心不言而喻。
“杭州或许是全国第一个把‘数智’概念引入十四五规划的城市,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是对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演进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对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内涵的提升,也是对整体智治的先行探索。”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郭占恒对媒体公开表示。
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还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探索推进“新工厂计划”,科技色彩浓厚。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十四五规划建议,还提出要构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具体而言,杭州将按照“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原则,加快构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
除了杭州,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新一线城市中的翘楚——强省会城市成都,同样有希望晋级一线城市。
2019年末,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2200万人,常住人口1600万,跻身超大城市之列。经济总量在2019年末居全国第7,已与全球排名42位的芬兰相当。在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成都从十二五末期的全球166位,上升至十三五末期的第59位,位列内地城市第5位,保持了新一线城市中的翘楚地位。
成都十四五规划建议称,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成都还明确提出力争在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从GDP、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方面考量,很难忽略位于长三角腹地的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不论2019年全年还是2020年前三季度,苏州GDP在全国排名第六,超过成都、杭州等省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更是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榜中,苏州更是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分析,苏州之所以GDP和人均收入在全国城市中成绩斐然,一个主要原因是苏州县域经济非常发达,产生了像昆山、常熟、张家港等经济产业经济实力超群的县级市。但是,这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依靠苏州自身带动,而是依靠上海这个强一线城市带动。
不过,苏州在人口流入方面不尽如人意。2019年,苏州全市常住人口仅增加不到3万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可云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尽管苏州经济实力强,但是高校资源却相对较弱,与汇聚多所985、211院校的成都、武汉、西安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对苏州未来的发展无疑是短板。
角逐世界级城市
位于中国城市群顶端的北上广深,则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国际化、国际影响力等词,一再被提及。
已经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深圳明确了三个阶段的任务,即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据官方透露,2020年深圳GDP突破2.8万亿,居亚洲城市前五位。以此来看,到2035年,深圳GDP有望高达5.6万亿,相当于目前整个河南省的水平。
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则明确提出赋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权。这其中包括明确了要支持深圳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试点等金融方面的重磅内容。
同样在这份规划中,广东省对省会广州的表述为“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
作为“南粤双雄”,深圳与广州的竞争与合作一直都是外界热议的焦点。此次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则明确要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目标则清晰定位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作为老牌强一线城市,北京与上海则一方面加速塑造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旗帜鲜明的在规划中突出自身的特点。
作为中国第一大GDP城市,上海GDP不仅领先于北京,而且远超广深港。上海不只是经济中心,还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工业城市、外贸城市、航空航运中心之一。
据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透露,预计上海2020年GDP达3.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万美元,经济总量迈入全球城市前列。
与国际城市相比,上海GDP与大伦敦区、旧金山都会区等不相上下。不过,离纽约都会区、洛杉矶都会区和东京都还有一定距离。
上海在十四五规划中坦言,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并就此提出要强化“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一方面强调了要加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策略。
而作为古城,北京还提出了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策略。这其中既包括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和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也涵盖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