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夏生活门户网 >> 科技前沿 >> 科大讯飞“打假”的创始人云之生是同一个兄弟 他也曾因欺诈而受到质疑
科大讯飞“打假”的创始人云之生是同一个兄弟 他也曾因欺诈而受到质疑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云之盛创始人梁嘉恩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而科大讯飞曾因AI同传造假被质疑。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宏晶 编|深海
12月13日,科大讯飞在投资者交流平台上表示,云智晟关于其语音病历市场和家电智能语音模块领域占比70%的说法严重失实。科大讯飞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科大讯飞在医疗和家电语音应用领域的智能语音应用在深度、广度和营收规模上都远远优于云语音。
AI语音轨道的两家公司哪个在说谎?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导致的数据缺口。根据IDC咨询公司之前的数据,科大讯飞在国内语音语义应用主流供应商中处于领先地位。
当市场份额受到质疑时,一般交易所会要求公司进行解释和澄清。有律师告诉拉达金融,如果云之盛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严重失实,交易所肯定不会批准该公司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云之盛创始人梁嘉恩均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而科大讯飞曾因AI同传造假被质疑。
科大讯飞"打假"云知声
云之声成立于2012年6月,是一家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智能语音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
11月3日,云智晟向上交所提供招股说明书,申请在科技创新板上市。云智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继续深化人工智能语音领域,在智能生活的子领域白电市场,根据卓志咨询的研究数据,公司与格力等白电巨头合作,市场份额高达70%。
在智能医疗领域,公司的语音病历录入系统具有显著优势,市场占有率达70%。病案质量控制体系正在逐步发挥实力,目前市场占有率在30%左右;公司的智能医疗产品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等近百家三甲医院使用。
云之声的上述说法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有投资者向科大讯飞书记询问了互通性的问题。据投资者引用的《中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2019》,中国之声在科大讯飞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很多重要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60%。因此,投资者问道:科大讯飞的地位正在下降吗?还是科大讯飞放弃了这项业务?
科大讯飞回应称,就出货量和收入规模而言,云智晟在家用电器语音应用领域的份额不到科大讯飞的十分之一。具体来说:
1.家电市场往往分为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相对于白电,黑电具有更高的交互需求和交付复杂度,是家电智能语音交互应用最重要的市场。黑电智能语音模块出货量比白电大很多。黑电主要包括智能电视机、智能机顶盒、智能音箱等产品。科大讯飞是业内第一家为智能电视机、智能机顶盒和智能扬声器提供智能语音模块的制造商。云之盛在智能语音模块方面出货量最大。黑电市场基本没有份额;白电主要包括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云智胜反复提到格力,这个用来说明自己在白电和语音模块市场份额的标杆客户。2020年上半年,云之盛对格力的出货为0,海尔、美的、奥克斯等大部分白电厂商是科大讯飞;因此,云智晟在家电语音应用领域的市场份额远低于科大讯飞。
2.具体分析数据,从家电智能语音模块的出货量来看,根据云智晟招股书的数据,最近三个阶段(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家电智能语音模块的出货量分别为209.9万、173.7万、23.92万,而同期科大讯飞家电智能语音模块的出货量分别为1900万,从2018年到2020年6月,智能语音模块的总数
3.从家电智能语音模块的收入来看,根据云之声招股说明书的信息,2020年1月至6月智能语音模块的收入为403.29万元,而同期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模块的收入为1.08亿元。预计2020年智能语音模块收入将达到1.9亿元;2020年1-6月,云之声语音模块的收入仅为科大讯飞的3.73%。
最后,科大讯飞得出结论,云之盛和科大讯飞在客户覆盖面、出货量、营收规模等关键业务数据上完全不同,招股说明书中称其在家电智能语音模块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70%的说法严重失实。
对于云智晟声称在语音病历市场占有70%市场份额的招股书,科大讯飞也反驳称,2020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智能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19.22%。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是讯飞医疗业务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云之盛称其语音病历市场份额高达70%,这是严重失实的。具体情况如下:
1.从覆盖医院数量来看,根据云之声近四年的语音病历申请数据,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2020年6月30日的累计医院客户数分别为10家、36家、91家和112家,而同期科大讯飞语音病历的累计医院客户数分别为11家和712家,对比双方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累计覆盖医院数量
2.从收入维度进一步验证,根据云智晟最近四期语音病历、云智晟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2020年6月30日智能语音病历相关收入金额分别为170.96、926.39、1628.91、895.48万元,而同期2020年1月至6月,云智晟
3.除了销售上述基于私有云的智能语音病历系统,科大讯飞还以公共云的形式为医疗领域提供智能语音病历模块,服务于好医生在线、请进医生、牙医管家等互联网医疗公司。应用场景涵盖智能咨询、智能语音随访系统等服务,上述销售收入不计入语音电子病历统计。如果科大讯飞计入上述生态厂商智能语音病历的收入,云之声语音病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降低。此外,除了语音病历的使用场景外,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在慢性病随访和慢性病管理领域得到了全面部署,并形成了大规模的应用案例。
科大讯飞表示,该公司在医疗领域的智能语音应用,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收入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云语音。云芝生在招股说明书中称自己占据医疗市场70%的份额,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谁在说谎?
云之盛创始人梁嘉恩与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但科大讯飞拿到第一笔钱时,梁嘉恩还在读本科。梁嘉恩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学习五年,之后加入山大创新所,2011年成立云之盛。
招股书显示,云之盛在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获得多项重量级奖项。其中,2019年10月,公司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是唯一入选该奖项的人工智能语音公司。2020年8月,公司在语音合成领域的权威比赛暴雪挑战赛2020国际语音合成大赛中,获得普通话和上海话多项关键指标第一名。
招股书上说,AI智能语音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互联网巨头把语音技术植入相关业务场景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目前国内的参与方有百度、小米、科大讯飞、云之盛、摩博。
其中,云之盛和科大讯飞是直接竞争对手。双方商业模式相似,专注于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深化具体的垂直领域和细分场景,逐步从技术层延伸到应用层。
这一次,科大讯飞的“打假”云知音,到底是谁在说谎?
根据公开资料,科大讯飞在医疗领域已经布局了很长时间。在其智能医院的布局中,AI电子病历是非常重要的产品。通过电子病历,可以将语音数字化,直接形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科大讯飞产品已在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得到应用,平均月服务量超过60万人次。
根据IDC咨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软件及应用半年度研究报告,2019H2》,科大讯飞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语音语义市场排名第一。
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半年度研究报告(2019H1)》显示,在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语音语义应用的主流供应商中,科大讯飞在教育和庭审智能领域占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在消费品制造市场、金融行业客服、政务等行业也占有主流市场份额。
云之盛招股书中的市场份额引用自第三方商业数据提供商“燃烧知识咨询研究”,但并未指明燃烧知识咨询数据的来源和依据,也未说明来自于哪些研究数据。
根据官网信息,卓志咨询被称为卓志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务于投资领域的咨询平台,拥有工业、能源、化工、医疗、消费品、汽车、农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咨询经验。
据田玉娥介绍,卓志咨询是一家由台港澳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姜磊,注册资本100万元。2014年9月5日成立,至今不足6年。
这种市场份额问题,他们可能连自己都不清楚,因为在不同的统计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科大讯飞的信息披露质量应该得到保证。
当市场份额声明被质疑不准确时,一般交易所会要求公司进行解释和澄清。北京维诺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杨兆全认为,如果云之盛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严重失实,交易所肯定不会批准该公司上市。
方科大讯飞曾被质疑造假
值得一提的是,方曾因诈骗罪被讯问。2018年9月20日,一位名叫‘贝尔王’的知乎用户发表了一篇《科大讯飞,你的AI同传操(qi)作(zha)能更风骚一点吗》的文章,称在创新与新兴产业国际会议上,的翻译其实是人工同声传译,现场字幕是语音识别人工同声传译的翻译和输出。会议的直播是由机器人读取的语音识别转换的文本。
该用户在文章中表示,作为其中一名翻译,没有被告知有语音识别和机器阅读的字幕,会给观众一种现场翻译是由科大讯飞AI翻译完成的错觉。有自称同声传译的网友在微博爆料,已经收到讯飞大会的翻译订单。甲方给的条件是他们不能说是真的
在随后的回应中,科大讯飞表示,公司提供两种翻译方案:一种是自动翻译,不需要任何人工参与;二是人机耦合,翻译员提供翻译结果,讯飞提供语音转录。贝尔王在与科大讯飞沟通后也更新了文章。在我看来,可以认为讯飞没有主动造假,但讯飞的营销和公关存在很大问题,客观上允许媒体过度宣传,造成各方误解。
云知声报告期累计亏损7.91亿元
受到挑战的云之盛正在一步步逼近资本市场。12月1日,上交所官方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云智晟在科技创新板的审核状态变为“已查询”。根据披露的数据,云之盛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7.91亿元;而且公司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不足让外界不断质疑。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20年1-6月,云之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114万元、1.96亿元、2.19亿元和8468万元。其中,2019-2020年上半年,云之盛收入增速大幅放缓,2019年仅为11.37%,2020年上半年整体收入仅为8500万。
2017-2020年1-6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2.14亿元,-2.92亿元,-1.11亿元。三年半来,云之盛亏损持续增加,累计亏损约7.91亿元。
此外,云之盛表示,公司有大量未弥补的累计亏损,截至今年上半年未分配利润达到-4.63亿元,预计未来将继续扩大。
亏损的核心原因是云之盛还处于高投入阶段。报告期内,云之盛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999.83万元、15256.38万元、25823.17万元和9242.94万元;R&D费用占2017年营业收入的163.55%,2018年占77.62%,2019年占117.78%,2020年上半年占109.14%。
云之盛的高投入也使其R&D消费率接近行业平均水平10倍。2017-2020年1-6月,可比公司平均R&D费用率分别为10.96%、10.63%、11.66%和13.05%;同期,云之盛的R&D消费率分别为163.55%、77.62%、117.78%和109.14%。
但今年上半年,云之盛开始减少R&D人员数量和R&D人员人均工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拥有R&D员工325人,比2019年的438人减少113人;R&D人员人均工资也从2019年的32.54万元降至17.43万元。
然而,R&D的投资高于同行并没有帮助云之盛提高竞争力。相反,云之盛主营业务2017-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11.41%、24.97%、26.28%和31.66%,远低于同期48.13%、47.58%、48.84%和46.78%的行业平均水平。
超过营业收入一半的应收账款规模,也让云之盛面临更大的坏账风险。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2017-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4276.26万元、1.14亿元、1.23亿元和7126.38万元,分别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69.94%、57.95%、56.32%和84.25%。
值得注意的是,云之盛仍然依赖关联方世贸集团及其关联方。2020年上半年,云之盛来自第一和第二大客户的收入合计占37.6%。招股书显示,天津津南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世茂集团持股25%的股份制公司。
2020年上半年,在云之盛的五大供应商中,世茂集团的另一家子公司上海世茂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其最大的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248.67万元,占总额的22.15%。
云智晟表示,2019年,公司与世茂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成立子公司云茂互联网,探索酒店、社区等场景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公司认定世茂集团为关联方。
关于云之盛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表示,AI轨道的独角兽陷入了高投入低转化的陷阱,这是前期资本助推的后遗症。更重要的是,随着行业进入下半年,AI应用场景和数据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应用场景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巨头加速投资,这将进一步缩小第三方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生存空间。
云芝生和科大讯飞的争执是如何结束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登陆资本市场吗?雷达金融会继续关注。
注:本文最初由雷达金融(ID: Leidacj)创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